海南正强超越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 
实用技术
Image    对虾养殖技术
Image    河蟹养殖技术
Image    小龙虾养殖技术
Image    石斑鱼养殖技术


池塘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技术

   更新: 2015-07-08    浏览: 1964    字体: 超大

     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。近年来,河蟹市场供过于求,价格有所下滑,尤其是规格小,品质差的河蟹价格一路走低,而品质好的大规格河蟹在市场博弈中已占据优势,不仅销路好,而且价格也一直坚挺。因此,养殖者已不再追求高密度、高投入、高产量的传统养殖模式,而是向大规格(雌150g以上、雄200g以上)、高品质、高效益的生态养殖新模式转变,这对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,提高养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。现介绍池塘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如下。

一、养殖条件

1.蟹塘建造
将蟹塘建成东西向、长方形(长宽比为1.5∶1或2∶1),面积大小既要满足河蟹的生活习性,又要便于养殖管理,一般以10亩左右为宜。塘埂上口宽度不少于3m,坡比为1∶3,塘深为1.5m~2.0m,水深为1.2m~1.5m,土质为偏碱性的硬质黏壤土。在塘四周开挖深为60cm~80cm的环沟(深水区),占塘口总面积的30%,将塘中间建成养殖平台(浅水区),占塘口总面积的70%。塘口四周坡面用30目的聚乙烯网或乙纶无结经密编网贴附,以阻止幼蟹上岸掘穴变成“懒蟹”。

2.进排水设施
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,加之养殖过程中池中残饵、排泄物较多,极易造成水质污染。因此,蟹池必须按照高位进水,低位排水的原则,建造独立的进排水系统。一般是将进水管道安装在池埂上,排水管道安装在池塘最低处,并与环沟相联。进排水管口四周要用三合土夯实,排水管外端应用双层不锈钢网封紧扎牢,以防河蟹“越境”。进水口内端应加60目的筛绢布袋过滤,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的“入侵”。应根据养殖塘口实际需求配备相应的进、排水泵。

3.防逃设施
河蟹不仅喜欢打洞,而且还具有高超的攀爬技能。因此,在蟹池四周必须建造无攀爬支点的防逃设施。主要防逃设施材料有:钙塑板、水泥板、玻璃钢、石棉瓦、塑料薄膜等。钙塑板来源广,价格低廉,建造工艺简单,是目前广大养蟹者使用较多的一种防逃设施。选用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钙塑板,沿池埂四周围墙布控,严防河蟹“趆塘潜逃”。一般钙塑板埋入土下10cm~20cm,墙高为50cm~60cm,板与板的接头位置应紧密无缝隙,四角做成圆弧形,以木棍或竹竿作桩支撑固定,桩间距为80cm~100cm。

4.增氧设施
微孔增氧主要有2种安装方式:一种是条式安装法。配备功率为0.10kw/亩~0.15kw/亩,曝气管总长度为60m,每隔10m左右水平布设1条高出池底10cm~1cm的微孔管,进气口高在微孔管的一端,用塑料软管与供气管连接,将另一端口封死并延伸至离塘埂1m远处。另一种是盘式安装法。配备功率为0.1kw/亩5~0.20kw/亩,将微孔管盘绕固定在用直径为4mm~6mm钢筋做成的盘框上,进气口设在圆盘中间,用塑料软管与供气管连接,终端口封死,每盘微孔管的总长为15m~20m,安装3只/亩~4只/亩,用支架将盘固定在离池底15cm~20cm的位置。微孔增氧设备应于3月底前安装完成。

二、养殖准备

1.清池消毒
于11月下旬抽干池水,铲除塘边杂草,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及废弃物,保留淤泥5cm~10cm,修补塘埂(坡)缺口,疏通进排水管道,冻、晒池底15d~20d,待淤泥龟裂后用旋耕机旋耕破碎底泥10cm,继续冻、晒整个冬季,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,延缓池塘老化。池塘消毒是为了消除养殖隐患,是高效生态养殖的基础工作,对提高苗种成活率和促进生长具有关键性作用。开春后向池内注水5cm~10cm,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,用量分别为75kg/亩~100kg/亩和10kg/亩~15kg/亩,加水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,以杀灭池中的病原体、野杂鱼、寄生虫等敌害生物。

2.栽种水草
水草不仅是河蟹的天然植物性饵料来源,而且还是极佳的隐蔽场所和氧气“生产基地”。蟹塘中一般选择栽种伊乐藻、轮叶黑藻、苦草和黄丝草等复活型水草,以东西为行,南北为间,行间距为5m×4m,以25m~30m为条块,条块之间留出8m~10m 通道,以保证池底光照充足和河蟹的出行方便。先将伊乐藻切段(10cm~15cm)后全池扦插,株行距为5m×6m;在伊乐藻的行中间交替栽种轮叶黑藻、苦草和黄草,使水草覆盖率占全池总面积的50%~60%。一般每亩需用伊乐藻(成草)80kg、轮叶黑藻(植株)40kg、苦草(种子)30g~50g、黄丝草(成草)40kg。夏季高温季节最易出现“疯长”、封塘,现象,应视水草长势及时进行割茬,控制池塘中的水草高度。若发现水草不足,则以水花生、水浮萍作补充。

3.投施肥料
于蟹种放养前10d投施生物有机肥(主要成分:肥水菌群、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、乳酸菌、酵母菌、固氮菌等),用量为8kg/亩~10kg/亩,加水稀释溶解后全池泼洒,以培育浮游生物,为日后入池的蟹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。蟹种入池4d~5d后,需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(主要成份:氨基酸、动植物蛋白、多种微量元素、多种维生素),以后每隔10d~15d追施1次,1m水深用量为1.0kg/亩~1.5kg/亩,补充浮游生物所需营养,以加快繁殖速度和增加密度。生物饵料适口性好,营养全面,是任何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,是提高河蟹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。

4.投放活螺蛳
螺蛳肉质稚嫩鲜美、营养丰富,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。在蟹塘中适时、适量投放活螺蛳,任其自然繁殖,既可为河蟹的整个生长周期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动物性饵料,促进生长,改善品质,提高规格,又能有效降低池中浮游生物含量,改善底质和水质。螺蛳改以前的2次投放为3次投放。第1次于蟹种放养10d后投放,量为50kg/亩~100kg/亩;第2次于清明前后投放,量为200kg/亩~300kg/亩;第3 次于7月份投放,量为100kg/亩~150kg/亩。

5.设置养殖“特区”
在蟹塘一角用10目聚乙烯网片围成1个 养殖“特区”,面积约占大塘口面积的15%~20%。“特区”围栏内作为蟹种暂养区,网栏外作为水草生长和螺蛳繁殖“保护区”。

三、放养模式

1.蟹种放养
养殖实践表明,只有选择低密度放养优质大规格蟹种,才能养殖出质优价高的大规模河蟹。因此,应放养体质健壮,体形完整、体表光亮,规格一致,附肢齐全,爬行敏捷,无附着物,无伤无病的自育长江水系大规格蟹种。养殖实践证明,自育蟹种的成活率、抗病力及长成规格明显优于外购蟹种。一般放养规格为80只/kg~100只/kg,密度为700只∕亩~800只∕亩(该放养规格和密度,可降低池塘压力,有利于养殖环境修复,有利于规格和品质的提高),时间在2~3月份。先将蟹种放在养殖“特区”内进行强化培育,待水草生长和螺蛳繁殖达到生态养殖要求后(一般在5月份),再拆除“特区”围栏设施,将幼蟹放入大塘中养殖。这样做的优点有:一是便于蟹种放养初期的集中投喂管理,可促进扣蟹快速生长,提高放养成活率。二是保护水草生长和螺蛳繁殖,为河蟹栖息、蜕壳、摄食、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。

2.“调水”鱼种放养
在蟹塘中放养部分滤食性的鲢、鳙鱼种,利用鲢鱼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和鳙鱼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的特性,让其充分施展“水中清道夫”的技能,以有效控制池水肥度,防止池水富营养化,达到调节水质之目的。一般放养规格为100g/尾~200g/尾,密度为100尾/亩(其中鳙鱼20尾),时间在4月份。

3.“环保”鱼种放养
在蟹塘中放养部分刮食性的细鳞斜颌鲴鱼种,细鳞斜颌鲴主要摄食池中的固着藻类、植物碎屑、腐渣腐泥及大型浮游动物等,也能摄食少量的浮游生物,可充分履行池塘“环保员”净化水质、保护养殖环的职能。细鳞斜颌鲴也因此而享有“环保”鱼之美誉。一般放养规格为7cm~8cm,密度为120尾/亩~150尾/亩,时间在5月份。

4.“生态”鱼种放养
运用生态修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,在蟹池内放养部分鳜鱼种,利用鳜鱼终生以捕捉活鱼(虾)为饵的食性,让其担当“清野”重任。一方面可将经济价值较低的野杂鱼(虾)转化为市场销价高、养殖效益好的“生态”鱼;另一方面还可提高饵料利用率,降低池塘耗氧量,使水体环境更贴近自然,保持养殖生态系统的稳定。一般放养规格为5cm~6cm,密度为15尾/亩左右,时间在5月底至6月初。

5.苗种消毒

蟹种放养前用6mg/L~8mg/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10min~15min,鱼种用3%~4%的食盐(不含碘)水浸泡消毒10min左右,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。

四、养殖管理

1.投喂管理

在养殖的全过程,河蟹除摄食池中的水草、螺蛳等天然饵料外,还需人工投喂配合饲料、冰冻鲜鱼、玉米、小麦等。饵料投喂仍然遵循“两头精、中间粗、荤素结合、搭配合理”原则。日投喂2次,分别于8:00~9:00、17:00~18:00各投喂1次,以下午投喂为主,占日投饵量的70%。3~6月份为河蟹的适宜生长期,河蟹蜕壳次数多,幼蟹生长速度快,对营养需求大,以投喂蛋白含量为36%~38%的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为主,日投饵量为10%~15%;7~8月份正值高温季节,池水温度较高、闷热天气较多,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新陈代谢,应停止冰冻鲜鱼的投喂,以投喂煮熟的玉米和浸泡发芽的小麦等植物性饵料为主,适量投喂蛋白含量为32%左右的配合饲料,以防止河蟹过早性成熟和引发消化道疾病,日投饵量为6%~8%;9~10月份天气转凉,池水温度逐步温和,河蟹进入第2个生长高峰期,投喂饵料以蛋白含量为36%以上的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为主,以增加河蟹丰满度,提高规格和品质,日投饵量为8%~10%。具体的投饵量应视季节、天气、水质、水温以及河蟹的摄食情况科学确定。一般以投喂后2h内基本吃完为宜。饵料沿塘四周和中间浅水区均匀投放,晴天多投,吃食旺时多投;水温低时少投,阴天少投;蜕壳时不投,水质恶化不投,下雨天不投。套养鱼类摄食池中的天然饵料,无需人工投喂。

2.水质管理

(1)水位调控
3~4月份蟹种放养初期,控制水位在50㎝左右,以提升水温,促进生长,提高成活率;5~6月份气温逐渐上升,幼蟹已进入大塘生活,可将水位抬高至60cm~70cm;7~8月份进入高温天气,池中有机物增多,水质极易遭受污染,且上层水温较高,可将水位调至最高,以缩小上、下水层温差,稳定池水温度。一般控制水深为1.2m~1.5m;9月份以后气温逐渐下降,将水位保持在1m左右。


(2)加换新水
一般每隔10d~15d加水1次,第1次加入新水10cm~20cm;每隔15d~20d换水1次,每次换掉20%~30%,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cm~40cm。


(3)泼洒生石灰
每隔20d左右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,以杀灭细菌,调节pH值在7.5~8.5之间,1m水深用量为10kg/亩。
(4)使用生物制剂
每隔10d~15d交替使用1次净爽水博士(主要成分:高分子络合剂、絮凝剂、增效剂、藻类生长因子等)和速效底爽(主要成份:氧化物、分解因子、分解型低耗氧微生物、增效剂),以转化池中的氨、氮、硫化氢等有害物质,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,调优水质和底质,1m水深用量分别为250g/亩和800g/亩。
(5)使用微孔增氧。一般晴天下午开机2h~3h;阴天次日清晨开机至日出;雨天半夜开机至清晨。有条件的可使用物联网技术,将微孔增氧与溶氧控制仪并网使用,科学设定池水溶氧的上、下限,实现全自动增氧,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mg/l以上,为河蟹提供舒适、快乐的生长环境。

3.病害管理
养蟹实践证明,只要养蟹者严格把好生态环境营造、放养优质蟹种、蜕壳期管理、投喂新鲜饵料通过对水草、水质和底质的“保健”养护,使养殖水体保持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的优良状态,就可达到预防蟹病发生和最大限度控制蟹病漫延之目的。河蟹生病不易发病,一旦发,应及时诊断病因,对症下药,选择国家允许的高效、低毒、价廉和环保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,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要求施药,力求将蟹病消灭在“萌芽”之中。

五、成品捕捞

商品蟹从10月份开始捕捞,主要采用地笼、蟹笼诱捕和夜间人工徒手捕捉等方式。至11月份,将池水抽干,将池中河蟹及其它养殖鱼类“一网打尽”,转入下一个养殖周期。


Copyright © 海南正强超越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
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金盘工业区建设一横路四层 电话:0898-66831048 0898-66827388
怀念旧版 意见建议  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115号

在线客服